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观察 > 观察

提消费促投资 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01-02

摘要:  “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是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精准判断。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1.8%;...

  “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是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形势的精准判断。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1.8%; 制造业PMI为50.0%,处于临界点。

  进入2018年11月份,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11月份出口同比增速较10月份有所放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美出口企业“抢出口”行为明显减少。“从外需来看,在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下,出口增长存在较大压力。从内需来看,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需求逐渐走弱。”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外需走弱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对于后期我国经济的“稳”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已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列为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

  事实上,近年来,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压舱石”,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据悉,去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4.5万亿元,同比增长9.1%。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78%。除了总量的稳步扩张,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其中,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占居民消费比重首次超过50%。

  会议指出,我国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今后潜力更大。在促进消费方面,会议提出了三点措施:一是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二是要改善消费环境;三是要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增强消费能力。

  从供给端来看,促进消费要从提升供给质量、改善消费环境两方面入手。从需求端来看,拉动消费最根本的力量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税收是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因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展现了政府为纳税人减负的决心。据悉,个税改革实施首月,全国个税减税高达316亿元,有6000多万名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税。随着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实施,消费者还可期待更大的个税“红包”。

  投资补短板作为2018年下半年的重点工作,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又被提及。会议指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从会议内容看,围绕高质量发展,投资补短板聚焦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改造,传统基建补短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基础建设,导致投资短板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资金需求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要补这些领域的投资短板,就要首先从资金方面入手。

  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服务于供给侧改革这一主线,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性调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减税降费重在减轻各市场主体的负担,提升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而“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则是加大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力度,尤其是补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除了财政政策的发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补短板也是基础设施资金渠道的补充方式,尤其是PPP模式。

  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重大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引导和支持土地、金融、创新、人才等要素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聚,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特别是要推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中长期资金供给。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180多岁的宝洁 如何夺回中国消费者?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