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无余钱”到“个人融资”:消费信贷点亮美好生活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05-31
“我想买一台iPad Pro,不过,得先看看哪家银行可以办分期付款,这样我就可以只先付一部分钱。”当被问到在即将来临的暑假期间有什么消费打算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的一位男同学这样回答《金融时报》记者。
“分期”,这个消费信贷领域的专业金融用语,对于正在逐渐成长为我国消费主力的千禧一代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到经济体制,小到百姓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量入为出到超前消费,当金融与消费结合,买东西这一发生频次极高的日常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时尚”。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银行业则扮演了一位“时尚造型师”的角色,以其消费信贷服务与产品的迭代创新,为百姓消费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为消费效率的提高、消费主体和品类的扩围,更重要的是,消费信贷正在深度改变百姓的消费逻辑甚至生活方式。“消费自由”正在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消费信贷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居民消费逻辑发生嬗变
“攒钱”,在现金消费年代,是发生消费必须的“前置程序”——今天的消费必须建立在昨天收入的基础上,即使花昨天的钱也要量入为出。在人们的消费观念里,“欠债”“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被认为是不谨慎甚至不光彩的。然而,与“攒钱”相伴随的,则是不得已的“等待”与“延迟享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8年的39251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
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对百姓消费信贷能力和意愿产生了最为直接的积极影响,加之我国养老、医疗、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使得百姓安全感相应提高,对预期收入越来越有信心,储蓄倾向降低,消费意愿增强。随之,现金消费已无法满足百姓的日常需求。
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被收藏界尊称为“金珠海”,标志着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正式翻开篇章。不过,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金珠海”的使用体验可以称得上难以置信:持卡人每次刷卡都要打电话给银行核实信息;使用前还需要提前存入备用金;透支的部分没有免息期,没有分期,更没有最低还款额。
不过,“金珠海”的意义不容小觑,它标志着信用消费模式正式进入百姓生活,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逻辑。“先攒钱再消费”向“先消费再还款”的嬗变使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必囿于现金持有量,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推动人们在消费领域获得更多自由。
数据显示,随着国内经济腾飞与信用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经过30余年的发展,银行业以信用卡为突破口,快速切入消费金融领域,信用卡发卡量、交易额、分期业务量等均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14.69万亿元,卡均授信额度2.23万元,信用卡人均持卡量0.47张。
消费信贷规模增长迅猛
回顾消费信贷的发展历程,汽车信贷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流通体制发生巨变,汽车销售由计划分配体制向市场销售体制转变。
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业务。1993年,北方兵工汽车提出了分期付款购车模式;1995年8月1日,建行深圳分行完成国内第一笔汽车按揭贷款业务。此后,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应汽车厂商的要求,开始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尝试开展汽车消费信贷。
毫无疑问,消费信贷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1999年3月,央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把消费信贷业务作为新的增长点,并将住房、汽车等消费品贷款的首付比例由30%降至20%。此后,用了仅仅10年时间,我国的汽车产量在2009年即超过10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超越了美国;同年,我国汽车市场的信贷规模达177亿元。
“真是太方便了,简单几步操作,我的账户上就多了30万元。”近日,刚刚摇上小汽车牌照的北京市民李先生在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客户经理的帮助下,通过手机操作,短短几分钟便成功申请到一笔“中银E贷”个人网络消费贷款。
如今,距离央行发布《指导意见》允许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正好20年。20年间,银行消费信贷增长迅猛。最新数据显示,在大型银行中,农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发展最快,余额由2017年的1421.8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62.85亿元;在中小银行中,光大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在2018年均突破千亿元大关,光大银行达1254.25亿元,上海银行达1574.76亿元。
与互联网科技深度融合
“这次付款都选了分期的方式。给儿子买的那辆电动车将近1200元,有3期免息优惠,分摊到每个月,还款额不到400元,这样其实就没什么负担了。”在今年的电商“618”促销即将到来之时,上海的刘女士已早早把想要买给自己的护肤套装和买给儿子的电动汽车放入了“购物车”。
事实上,在消费金融兴起初期,银行消费信贷主要服务于央行征信体系覆盖的高净值、高收入人群,并且消费金融产品相对有限,以信用卡和汽车贷为主,审核手续严格且办理流程繁杂。而如今,人们坐在家里动动手指,便可以享受到便捷、品类丰富的消费信贷金融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除房贷、车贷之外,消费信贷需求排名靠前的领域分别为家电、教育培训、旅游、家庭装修和非车交通工具,比重分别为26%、16.4%、10%、13.6%和7.8%。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消费主体从高端到大众,消费品类从房、车到大众日常用品的变化,要归功于互联网科技与消费金融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建设银行“快贷”、工商银行“融e借”、招商银行“闪电贷”、兴业银行“兴闪贷”等银行系消费信贷产品不断涌现,并通过充满“科技感”的支付方式和偿还方式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自花呗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00万家线上商家和线下门店支持分期付款,而且,据商家们反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分期付款。“开通分期付款后,我店用户数增长了64%,平均每4个用户就有1个选择分期付款。”荷兰羊奶品牌kabrita的天猫旗舰店负责人坦言。
与此同时,消费者提前消费也不再仅局限于满足物质需求,而开始更多向个人成长、自我提升等精神领域延伸,选择分期付款的商品品类也在发生着变化。受益于分期服务与免息优惠,目前,东奥教育的新学员同比增长了32%。“消费者日益重视教育投资,但对于在校大学生和刚参加工作的意向学员来说,课程和教材都是不小的开支,分期付款降低了入学门槛。” 东奥教育相关负责人说。
消费信贷驱动金融发展
居民日益增强的消费能力与意愿、银行业不断创新的消费信贷产品与服务以及分期支付方式逐渐由部分大商家走向众多中小商家,三方合力正在推动消费信贷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近期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消费正在真正成为新常态后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从2013年到2017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消费金融迅速发展,除去住房贷款的消费信贷余额规模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4.7%。据预测,到2019年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将达到14.67万亿元。
然而,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一般性消费信贷的渗透率相对较低,仍有广阔发展空间。那么,在互联网科技与金融生活的深度融合之下,未来的消费信贷将如何呈现?
未来,由海量用户组成的消费信贷将会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并由此给金融行业的整体结构带来实质性改变:金融发展的驱动力将由供给端转向需求端,消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和开发将以消费者为中心而展开,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等多种新的金融表现形式将不断涌现。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科技应用加快重塑我国经济格局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