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从“戈壁风谷”到“丝路枢纽”的变迁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07-01
在祖国的西陲、雄伟的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之间,一个喇叭状的空旷地带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延伸,阿拉山口市就坐落于此,北距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12公里。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阿拉山口,“风口、戈壁、无人区”代表了当地人最真实的记忆。一首广为流传的打油诗再现了当时的模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鸟都飞不了”。
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这座年轻城市,从一片荒凉的边境戈壁,发展为如今的中欧枢纽、丝路新城,浓缩着各行各业几代人共同奋斗的记忆。阿拉山口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与年轻的边陲小城同生共长,亲历了一个个重要瞬间、一件件年代大事,为这座城市的演变留下了最好的注脚。
口岸依铁路而生 金融业从无到有
1990年6月27日,国务院同意开放阿拉山口口岸,同年9月12日,中国与前苏联铁路在阿拉山口接轨,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从此,小小的阿拉山口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有了一席之地。市民尤秀莲回忆说:“1990年6月,我和丈夫从博乐市来到阿拉山口,那时候这里还是戈壁滩,除了修铁路的工人之外没几个人。我们在这里开个饭馆,头一年存钱、取钱、换零钱的地方都没有。”荒凉到繁华间,是一项项政策的落实、一个个项目的落实,一批又一批人接踵而来,将戈壁新城的轮廓勾画出来。1991年7月,铁路阿拉山口口岸开始过货营运。1992年12月,口岸向第三国开放。“中国银行1992年就在阿拉山口设立了办事处,是最早落地的金融机构,”作为最早到阿拉山口从事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博州分行员工王城自豪地说:“这里主要为边境小额贸易,1991年到1996年主要是易货贸易,1996年至今已从货、汇款为主发展到以信用证为主。”
“由于当时人民银行在阿拉山口未设分支机构,我们克服困难,自1992年就每天下午派人到阿拉山口组织一次资金清算,促进口岸资金融通。”当时负责清算业务工作的人民银行博州中支干部曾志勇解释道。在人行博州中支的引导下,各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在口岸设立了分支机构,推出了资产保全、出口退税质押、自然人资产抵押的公司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很多实用的贷款品种,为口岸企业开辟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中行阿拉山口支行还是当时全疆唯一一家具有特别授信权限的县支行。自开业到2004年末,阿拉山口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42亿元人民币,签发信用证10.9亿美元。在金融助推下,一个飞速发展的年轻口岸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得到释放,同期口岸过货量平均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
6月10日,首批来自欧洲的冷冻牛肉在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完成全部通关手续,这是新疆口岸首次进口欧洲冷冻牛肉产品。 新华社发(李文 摄)
经济因贸易而兴 金融体系逐步健全
人行阿拉山口支行于2004年12月经总行批准,2005年8月16日挂牌成立,2006年9月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阿拉山口支局也正式成立,这是阿拉山口口岸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行阿拉山口支行会计国库股股长石春玲,从支行成立起一直在阿拉山口工作至今。在她的印象中,10年多前的阿拉山口支行是由12人组成的小“团队”,在博尔塔拉街锦源小区临时租用了办公场所。她说:“那时,办公楼老旧,阿拉山口气候不好,冬天特别冷,夏天又特别干燥、炎热,只能放几盆清水散热。起初支行也只有会计国库业务股和行政办公室两个内设部门。”
“支行成立后,同城清算由其组织,由每日一次增加到每日两次。仅成立当年的9月至12月间会计业务量就有5168笔,金额达60亿元;国库业务5.3万笔,金额10.5亿元。交换场次的增加,提高了资金清算速度,也加快了税款运行速率,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人行阿拉山口支行第一任行长梁新建向记者介绍。
阿拉山口五矿贸易有限公司一名老员工回忆说:“过去,口岸在未设立外汇局分支机构时,企业在办理进出口核销及领取备案表、核销等业务,都要到80多公里外的博州外汇管理中心支局,既耽误时间,又增加了企业的开支。现在,各企业到人行办理外汇业务随到随办,极大地为企业提供了方便。”
优质的金融服务、快捷的效率,也推动了阿拉山口经济快速发展。一列列火车将中国的化工产品、钢材、建材、汽车零配件、机械产品、玻璃制品、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脑、服装百货等商品运到欧洲大陆,亦把那里的汽车、食品、红酒、家具带回中国,阿拉山口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如美克、新天国际、八一钢铁等来口岸投资落户,为口岸加工、贸易、旅游一体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9年一季度,阿拉山口铁路口岸进口运量为169.2万吨,同比增长37.1%;出口货运量为474.8万吨,增长3%,进出口货值达165.5亿元。
发展因“一带一路”而加速 金融创新硕果累累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中欧班列从西部通道经由阿拉山口去了又回。2011年,当第一列中欧班列开过阿拉山口站向西而去时,没人能想到短短的几年后,中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开行,2018年仅用了88天开行列车数就已破千。来自俄罗斯、中亚五国、德国、意大利的商品琳琅满目,从化妆品到食品,从皮具到工艺品,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口岸贸易商向往的目光。在阿拉山口综保区的商品直销中心里,来自湖北的游客吴学恩正在格鲁吉亚红酒专区观赏,几分钟前,他刚刚购买了一袋俄罗斯巧克力。
仅仅成为“亚欧大陆桥”的物流枢纽还不足以完全概括阿拉山口的“雄心壮志”。2014年6月,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作为新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阿拉山口此前主要做通道经济,仅这样是不够的。”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张学海告诉记者:“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原有的口岸功能,把阿拉山口打造成一个吸引外资、落地优质企业和资源的战略平台,让它真正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也更切实地惠及边疆民众与边疆经济发展,综合保税区因此应运而生。”
涉外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多个金融业务的全国第一在这个口岸城市诞生了。阿拉山口翰林贸易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中油阿克纠滨油气股份公司协商以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币种,完成了全国首笔中哈硫磺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实现了资源品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重要突破。阿拉山口华瑞贸易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与外商多次沟通后,通过中国银行阿拉山口支行办理了全国首笔坚戈付汇业务,迈出了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直接交易的第一步。据官方统计数据,自2014年封关运营至今,阿拉山口综保区累计吸引入驻企业465家,过货量369.5万吨,实现贸易额86.9亿美元。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曾经因风出名的阿拉山口市,已成为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西部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通道,阿拉山口市这座边境小城正以新的姿态面对世人。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