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农户“牵手”产业 普惠金融在兰考落地生根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9-10-29
“活儿更多了,但是更容易了。”这是《金融时报》记者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采访时最常听到的感受。从县政府到当地金融机构,再到普通农户,大家一致反映:工作量确实比以前更大了,但工作推动起来更容易了。
是什么让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可能呢?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一语道破天机:普惠金融在兰考的落地生根,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调动了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助力了乡村高效治理。
普惠金融贷款助力实现“机器换人”
兰考县堌阳镇范场村村民朱卫芳每天一睁眼,就想着开工。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忙的时候可能要到半夜一两点。她在网上接单,按照客户要求设计好字样,转换成适合古琴的字体(通常是篆体)排版,然后再放到机器模具里做成样,利用激光雕刻技术在古琴上雕花。
这个工作朱卫芳做起来早已是轻车熟路了。“一点儿也不累,机器时时刻刻都能赶工。”她指着家里的两台机器说,“我就在自家后院开工,同时还能给孩子做饭,照看老人,啥也不耽误。”
放在两年前,朱卫芳可没有这么轻松。同样是起早贪黑,她和丈夫徐二帅得全靠自己手工完成所有流程。在后院的小作坊里,夫妻俩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即便这样,每天最多也不过能完成一百来件。如果家里有别的事儿,那工作量更是大打折扣。
“现在我这两台机器可好用了。”朱卫芳说,“我们在电脑上设计好字体,剩下都交给机器,又精准又省力,关键效率还高,每天轻轻松松就能完成400件以上。”按照每件10元的均价来计算,夫妻俩每天收入超过4000元。朱卫芳已经新添置了第三台机器,正在学习如何使用,据说,这台新机器效率更高,单台每日就能完成300件。
“机器换人”,效率更高,这道理大家都明白,然而迟迟不能落地的主要原因还是“缺钱”。2017年以前,徐二帅一家算上手工贝壳雕花、务农等各项收入,年收入不超过7万元。加上家里还有个即将上学的孩子,正是用钱的时候,因此,一年到头存不了多少钱。想要贷款,但需要抵押物以及公职人员帮忙担保,这对徐二帅一家来说可不是容易的事。
转机就发生在2017年。当时,银行入村宣传普惠金融政策。在村里的普惠金融服务站听完宣讲后,徐二帅立刻提出了贷款申请,两天后,银行业务人员就上门“家访”,不到一星期,便发放了7万元贷款,年息6.75%,一下子解决了他资金周转的困难。获得贷款后,徐二帅夫妻俩用5万元购置了加工机器,又专门去广东学习了几个月,开启了机器雕花事业,生产效率一下子提升了很多。
“不到一年,买机器的成本就赚回来了。”朱卫芳兴奋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去年我们就还了第一笔贷款,今年我们想着还要学点新的技术,打算再贷一笔款,买更新的机器!”
普惠金融贷款成为农户“贴心小棉袄”
撬动徐二帅一家发展的是一笔普惠金融贷款——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创新推出的“普惠授信”小额信贷产品。
在兰考,只要满足“两无一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无不良嗜好、有产业发展资金需求)的农户,就能享受到无条件、无差别地给予每户3万元的基础授信。如果信用评级高,这个额度还可能升到5万元、8万元,甚至最高30万元。“一次授信、3年有效、随借随还、周转使用”,年利率不超过6.75%(扶贫再贷款利率1.75%加5个百分点),比正常农户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3.6个百分点。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无论是农户自己、当地金融机构还是政府工作人员,对以往农户的贷款难题还记忆犹新。很多农户除储蓄业务外,从未与银行打过交道,信用记录空白,从征信系统很难对其信用情况作出客观评价。同时,长期以来,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一直存在农民信息收集难、成本高、农民不愿配合、意见大以及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农户信息不敢给农民信用贷款这个难题。
而这一次,兰考把信贷“前置”了。试验区采用逆向思维,将信贷前置,变“信用+信贷”为“信贷+信用”,按照“宽授信、严启用、严用途、激励守信、严惩失信”原则授信;同时,在当地人民银行的制度安排下,在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信贷调查”工作进一步走在了前面。“有时候农户暂时没有合适的项目,我们也对他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这样可以保证他在有资金需求时,能够第一时间确定授信额度,快速放款。”兰考县政府副县长袁灏解释了试验区的新探索。
“要让普惠金融贷款成为农户的‘贴心小棉袄’。”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诺金这样评价“预授信”制度,“我们提前确定农户的授信额度,这样一来,如果有发展意愿,可以随时启动好的项目;如果暂时没有,我们也不会随意放贷。”据徐诺金介绍,目前获批授信额且实际享受了普惠金融贷款的“两无一有”农户比例约为20%。
监管层与金融机构把工作做在了前面。从全局来看,这种看似“费力”的工作实则转化为巨大便利,让后续工作开展起来有章可依,更加省时省力。更为关键的是,这项前置的信息统计工作也不再单单是件耗时耗力的苦差事。
徐诺金提到,人工审核模式下,一笔贷款的综合审核成本高达2000元,可以说那时开展普惠金融,往往是“赔钱生意”。而现在借助数字普惠金融技术,单笔贷款的边际审核成本大大降低,只有两元。
更大的优势尚未完全显现。兰考建设的市场化运营的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普惠通”APP远不止于收集农户基础信息。该平台定位于公共金融服务,向全部金融机构开放,致力于对接各类金融服务资源,提供信贷、保险、理财、支付缴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功能,打造线上“金融超市”,实现金融服务的“触手可及”“人人均享”。
截至2019年8月末,“普惠通”APP累计下载超360万人次,累计下载注册量(所有区域)超226万人,实名用户超48万人。通过“普惠通”APP线上有效申请超两万笔,累计授信放款金额超6.3亿元。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让普惠金融真正“落地”
更高效的普惠金融支持,带动的远不止于金融服务。像徐二帅一家这样,用一笔普惠金融贷款撬动了更大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
要让普惠金融落地,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产业。徐二帅所在的古琴行业正是兰考的一个特色产业。成立于2003年9月的成源乐器音板有限公司是当地的龙头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企业年产值达1800万元左右。但是,此前十几年,企业发展遭遇了融资难的问题。该企业总经理汤二法说:“以前,我们的企业是靠自有资金来发展的。由于我们没有东西去抵押,所以贷款困难。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大订单也不敢接,担心找亲戚朋友周转不灵,无法按时履行合同。”
随着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地,人民银行带领中行、农商银行、中原银行多次到农村宣传,实地考察,推动无担保、无抵押贷款。该企业获得了1000万元的授信额度。很快,这笔钱被用于扩大业务、上新生产线、加大研发力度。据汤二法介绍,公司投入了200万元开发中国第三代乐器音板,原来的每块音板几十元,经过改良创新之后的音板提高到了每块260元,提高了附加值和生产效率,更成为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将普惠金融政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让政策发挥实效的重要抓手,也是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工程。实际上,堌阳镇范场村已有不少家庭民族乐器作坊利用普惠金融贷款迅速成长,形成了泡桐音板与民族乐器专业村,该村共有乐器企业80家,年产各类民族乐器10万多台把,生产乐器音板及乐器配件10万多套,年产值1.2亿元,安排从业人员1200多人,其中吸纳周边劳动力400余人,让老百姓通过就近创业就业,“守住家、看住娃、守着家门挣钱花。”
百姓们日子好过了,政府工作也就更好开展了。
兰考县宣传部部长朱春艳对记者说:“这几年,兰考的变化真是大。试验区成立以来,人民银行带着我们推动普惠金融改革,我们日常的工作量大了,但是,百姓获得的实惠是实打实的,他们更相信政策了,更加积极响应了,我们的压力反倒小了。而且,我们把每个村的普惠金融工作站建在党群服务中心,既避免了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又把普惠金融与基层党建结合,给农民带来了真正实惠,增强了党群服务中心对群众的凝聚力,拉近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让普惠金融真正‘驻’到了百姓心里,‘联’住了党群血脉,助力了乡村高效治理。”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工行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