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一家有多亲 这个指数讲清楚了!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2-12-08
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和长三角哪些城市最亲?答案是: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合肥、南通、嘉兴、常州、绍兴。
12月7日,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次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主办。
会上,“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启动暨联动指数研究成果发布。
“沪苏一家有多亲,现在能够更加直观地通过数据看到了。”工作地点在上海,户籍为苏州的周先生对记者表示。
“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发布
会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潘晓岗,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党委副书记赵睿共同启动了“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可视化系统,发布了联动指数研究成果。
据悉,该系统按照“五位一体”功能架构设计,能实时展示区域合作联动现状,实现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大数据应用、专报生成等系列功能,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及时推送区域合作动态,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新型区域合作高效、有序、协调运行。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联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及相关职能部门连续三年共同打造“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综合考虑市场、社会、政府三个层面的合作,构建起涵盖产业关联、商贸联系、创新合作、交通人口、社会文化、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合作7个方面50余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元流量与关系数据,对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的区域联动现状进行量化分析。
指数研究对象共145个城市,涵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其他副省级城市,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主要城市以及上海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城市。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该指数研究成果进行解读。他说,加强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上海定位于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要探索区域合作的新形式、新举措。在此背景下,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区域联动指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连续三年进行指数研究的基础上,今年还建立了区域联动指数数据平台和交互式空间可视化系统,以进一步丰富指数展示形式、扩展指数应用功能、提升指数服务能力。
张学良表示,从2021年数据的指数研究结果来看,上海与样本城市间的区域联动水平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分布特征,可以分为强联动、较强联动、一般联动、较弱联动和弱联动五类。
其中,北京与上海的联动发展指数最高,另外苏州、杭州、深圳、南京与上海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较强的联动发展特征,这5个城市共同构成了强联动样本。
此外,较强联动样本城市依次包括武汉、无锡、广州、宁波、成都、合肥、重庆、天津、南通、嘉兴、常州、郑州、绍兴、西安、青岛、长沙、温州、济南、福州、厦门、徐州、大连、昆明、南昌、镇江、金华、台州、盐城、沈阳、湖州等城市。
而与上一年相比,排名较前的城市相对较为稳定,变动幅度整体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与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合作内生于各自发展需求之中,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苏州多项指数排名前列
根据“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研究成果”,苏州在所有样本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北京。
“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中沪苏同城化趋势显著,沪苏同城作为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张学良说。
指数研究结果显示,沪苏同城化趋势逐渐显著表现在指数的多个方面,在产业关联方面,2021年上海对苏州投资以及苏州来沪投资金额在所有样本城市中均排在第4位,整体来看上海对外投资形成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和成渝地区四大区域重点城市的多中心结构,其中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的投资占比高达四成;从上市公司总部分支异地分布来看,苏州则排在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深圳;此外通过构建的上市公司供应链关联网络,长三角是与上海供应链关联最为密切的地区,苏州也是上海企业的外地供应商主要所在城市。
在创新合作、商贸联系、社会文化方面,苏州在所有样本城市中都排名第2,仅次于北京;在交通人口方面,沪苏两地之间每天有200多班高铁往返,“打高铁”上班在沪苏两地成为可能,苏州也是与上海人口日常流动最为频繁的城市,占比超过20%,远超其他城市;在政府合作方面,苏州排名居首,政府层面交流较为密切。
教育合作方面,上海大都市圈教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沪苏同城化”在教育合作方面也迈入快车道,苏沪教育综合联系由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张学良说,上海大都市圈整体形成了较强的城市联动效应,形成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发展模式。
以“沪苏特别合作”唱好“新双城记”
张学良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区域联动中,建议沪苏打造“沪苏特别合作区”,唱好“新双城记”。
张学良分析,从历史维度来看,沪苏两地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积淀了一体化发展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下,沪苏两地需强强联合、进一步聚力区域协作。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沪苏特别合作的核心理念,引导区域发展从追求生产价值转向生活价值、从经济导向转向人本导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四高发展”为目标,护好生态底色、聚力科技协同、传承文化文明、共享公共服务、创新合作机制,以更大力度谋划改革、鼓励创新,将沪苏两地一同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路径的先行者、长江经济带联结“双循环”主动脉的关键节点、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富美高”新图景的“最美窗口”。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在主旨演讲时表示,建议高水平推进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协调发展。他说,长三角地区应当着力打破行政藩篱,加快实现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势互补,全面构建有序分工、错位竞争及全面协作的教育协同发展格局,率先建设高等教育高水平现代化的引领区,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卓越的区域教育协作典范,为深入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高端产品待发单已排至春节前 磷肥涨价企业多停止对外报价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